宣德十年正月初三,北京城的大街小巷笼罩在一片新春的喜庆中,然而紫禁城内却是一片愁云惨淡。
因为这一天,皇帝朱瞻基驾崩了。
“十年春正月癸酉朔,不视朝,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。甲戌,大渐。罢买、营造诸使。乙亥,崩于乾清宫,年三十有八。”---《明史》
明宣宗朱瞻基
国不可一日无君。
皇帝殡天是无法挽回的事实,对于大明帝国的臣僚来说,此时并不是悲伤痛哭的时候,当务之急就是扶持新君继承大统,以安天下。
按照大行皇帝朱瞻基的遗诏,新君人选毋庸置疑,只能是皇太子朱祁镇。但因为新君年幼,须由皇太后摄政,以保证大明朝政能够平稳过渡。
“命长子皇太子祁镇嗣位……凡国家重务,皆上白皇太后、皇后,然后施行。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,效忠嗣君,毋忝朝命。”---《明宣宗实录.卷之一百十五》
这位皇太后姓张,是大明初期一位颇有政治手腕的女人。
明朝皇后
永乐年间,太子朱高炽不受宠,得亏张氏在朱棣和徐皇后跟前细心伺候,为朱高炽争取了朱棣些许的好感。
洪熙年间,她被册封为皇后,虽然不干政,但对政务非常熟悉。
宣德时,除了最初的权力过渡,张太后询问并裁决过朝政,此后不再对朝政有过只言片语。她虽然长居深宫,但对大明朝臣的良莠、民间百姓的疾苦却能够时时留心。
“仁宗诚孝皇后张氏……始为太子妃,操妇道至谨,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……及立为后,中外政事,莫不周知。宣德初,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……又明年谒长、献二陵……及还,过农家,召老妇问生业,赐钞币。有献蔬食酒浆者,取以赐帝,曰:[此田家味也]。从臣英国公张辅,尚书蹇义,大学士杨士奇、杨荣、金幼孜、杨溥请见行殿。太后慰劳之,且曰:[尔等先朝旧人,勉辅嗣君]”---《明史》
有这样一位犹如定海神针的母亲坐镇紫禁城总摄国政,即使新君朱祁镇因为年幼,少不更事,皇权交接也不会出现波澜。
朱瞻基临终前留下的遗诏是明智之举,也符合情理。
明朝皇帝出行